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红色南阳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红色南阳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何家冲,永远前进的出发地

浏览量:726 时间: 2018-10-25

80多年的风尘,可以开辟许多路,也可以抹去许多路。唯有那条史无前例的长征路,任时光的洪流滔滔,依然清晰如昨,延伸至今。

  5000公里,是红二十五军当年长征的里程。这条用脚板和意志丈量出来的长征路,从出发地——信阳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开始,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为什么是何家冲?这个大别山北麓山坳深处的小村庄,何以承载起一支长征先锋血征步履的第一步?8月17日,本报与信阳晚报联合采访组深入何家冲,从对那年那月那群远征的人、那种永恒精神的探寻中,努力去寻找答案。

  层峦叠嶂里,有一支长征先锋军

  从罗山县到何家冲,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一路道路蜿蜒,两侧丛林密生。或许是上苍有意,一连数日的晴天,却在8月17日早上变得阴郁。到达何家冲“闪闪红星门”这一标志性建筑时,已是雨雾缥缈。据说,当年红军从何家冲出发时,就是一个雨天。

  距红星门不远,古朴的明代建筑何氏祠映入眼帘,这里,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当年,红二十五军曾在设于此的军部机关召开重要会议,进行长征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走进祠内,机要室、值班室、会议室仍保持着当年的样子,珍藏在展柜里的油灯、大刀、文件袋,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原属红四方面军一部分。红四方面军转出大别山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武装和地方游击队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并于1934年11月16日从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祠外是片空旷的广场,正疑惑这样的地方何以成为红军军部的选择,负责看护旧址的老人何银龙说:“别看现在这一块儿很平整,我小时候村四周都是原始森林,这块儿全都是密林和稻田。”站上何氏祠后的山丘四顾,便可看到这里三面环山,峰峦迤逦,林木葱茏。想当年,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的何家冲层峦叠嶂,林原莽莽,可为红军打游击战及筹备长征提供很好的自然条件,亦符合长征西进的战略方向。也许,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让历史选择了何家冲。

  乡间山坳里,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何氏祠依山而建,罗山县遂利用祠后连绵起伏的山势修建了一条模拟长征路。山高不过三百多米,总长大概两千多米,路不是荆棘路,桥也非铁索桥,但时高时低曲折蜿蜒的山路,让人走一段便气喘吁吁,不由对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的红军将士肃然起敬。

  英雄桥、勇士崖、红军井,“长征路”每一处,都会引出一段历史记忆。快下山时,忽见山坳的田地里,村里的乡亲正忙着摘花生。看见记者,78岁的王传晓热情地打招呼:“走‘长征路’哩?累了吧!”从父辈那里,他得知不少与红军有关的故事。“国民党军队散布谣言说‘红军杀人如麻’,所以红军第一次来何家冲时,人们都吓得躲在附近的山头上,还好奇这支部队里头大多是比当时的农村娃大不了多少的娃娃兵。红军军纪严,买粮给银圆,借东西打借条,乡亲们于是知道这是咱自己的部队。”老人停顿了一下说,群众十分支持红军,当年村里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还跟着红军长征走了。

  随行的讲解员则讲起村民何大妈的故事,这名普通妇女先后救过13名红军战士。她曾让亲生儿子冒充红军,换回一名被敌人清剿队抓获的红军伤员;她曾在国民党抓捕红军战士余占海时,为证明他是自己亲人而起了毒誓,甚至忍受剧痛刺瞎自己的右眼,“她被誉为英雄的红军母亲!”

  数不清的红军故事,说不完的鱼水情深。一部长征史,其实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谊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史。何家冲乡间山坳里的动人故事,再次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古银杏树下,有将士出征的脚印

  走过“长征路”,红色的路标指向誓师广场。广场上,那棵树龄800余年的银杏树依然枝叶繁茂,成簇的绿色白果密匝匝犹如水晶葡萄。树下,两个“脚印”格外醒目,上书“红二十五军出发地标志(白果树)”。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里冒雨集合,迈出长征第一步。

  至今,村民们还津津乐道当年的故事。红军长征出发时天降大雨,随后一道惊雷劈向银杏树,树干间裂开一条大缝。村里人以为它活不成了,没想到第二年红军长征胜利时,银杏树竟奇迹般复活。那道深深的裂痕如今还在,久经风雨的银杏树,以顽强的生命为长征将士留下一座“绿色纪念塔”。

  广场附近有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旧址,四个相连的四合院古朴雅致,是当年何家冲的何氏兄弟特意腾出来给红军当医院使用的,从1932年到1934年,医院救治了不少红军伤病员和当地老百姓。走进去,院落深深;走出来,何家冲美丽乡村建设那同样雅致的民居与之相映生辉。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果木挂满青青的毛栗;近处田地里,灌浆期的水稻绿中带黄;村里,中央军委援建的“八一希望学校”干净整洁;村口,是一拨拨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水稻、板栗、茶叶等农林果经济造福着这里的百姓,红色旅游亦成为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引擎。何家冲,这个目送红军踏上征途的老区,正步入改变和发展家乡的新长征。

  为什么是何家冲?从何氏祠到银杏树,从这里的环境到这里的群众,一路探寻已有了答案。离去时,途经烈士陵园,长眠于老区山水间的烈士,想必正欣慰地看着乡亲们过上了火热的好日子。而这,正是他们当年不惜付出生命而浴血奋斗的梦想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