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南水北调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南水北调精神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及其启示

浏览量:408 时间: 2018-10-25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讲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中国古代的官德对唤醒官吏的政治良知、反对官场的腐化堕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中,独具特色的官德文化经典淳朴,内涵丰富,为世人所关注,成为南阳独具特色优势的文化遗产。南阳古代官吏的从政道德(官德),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等是相近的,这些进步的、有价值的传统官德值得当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的内涵
官德即官员为政之道德,是支配官员治国理政实践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南阳籍古代优秀政治家和官员的为政之德。如百里奚、范蠡、张仲景等。
(二)、曾经在南阳任职理政的优秀政治家和官员的高尚品质和理政实践的成就与影响力。如诸葛亮、范仲淹等。
(三)、南阳地方文化所展示、反映的优秀官德文化。如南阳地方戏剧、匾额楹联、碑碣石刻中的官德文化等。如南阳传统汉剧《相堂认妻》、南阳武侯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的官德文化匾额楹联等。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主要包括忠诚为国、立身持正、勤勉尽职、清正廉洁四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摆脱不了历史局限性,但为官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境界,都还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仍然有其魅力和影响力,其中进步的、有价值的传统官德值得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借鉴。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中的“忠诚为国”中体现的“忠”,主要指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即在积极辅佐帝王,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同时,怀有“用之则行”“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政治信念,为民重天下。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怀就是古代官员忠君爱民思想的体现。而召信臣、杜诗“劝民农桑”、“兴修水利”的行为则是官德文化忠君爱民思想具体行为。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讲政治”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立身持正,就是为官正派,也就是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要求做官从政的人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和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撑的。张释之执法如山、刚正不阿、不避权贵。诸葛亮辅佐先主后主,忠贞不贰,勤政廉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正己立德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每一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严以修身,而党性修养的基础是德性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性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
   勤勉尽职,就是指勤政为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修身正己立德是做人为官的基础,勤政为民才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有效途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刀笔小吏,勤政为民的典型各个时代都有很多实例,不胜枚举。也正是由于此,也才能使其名扬天下、名垂青史。
   清正廉洁是中国古代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廉者,政之本也”,“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清廉是一种品行、一种信念、一种气质、一种力量。保持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严以律己,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根本。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体现,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员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二、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一)、南阳古代政治家和官员的优秀官德文化
1勤政爱民的“五羖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秦国的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百里奚是无可争辩的南阳人,历代史料记述传承有序:据《水经注· 淯水》记载:“梅溪水迳百里故宅。”《寰宇记》载:“南阳五羖大夫百里奚墓在西南七里,有碣石存,墓前有七里石。”《名胜志》记载:“百里奚,宛人,仕秦,号五羖大夫,有墓在城西十里,墓前有七石,俗呼七里冢,冢左次有碑,碑阴刻唐韩赏诗。”
(1)、简历:百里奚年轻时家庭贫困,先后游历了宋、齐等国,后在虞国任大夫时经历了亡国的厄运沦为奴隶。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公羊皮换回百里奚,并拜为大夫,主持国政。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百里奚的功业,并赞其“功名藏于府库,而德行传于后世”。
(2)、官德文化的典型事例
生活简朴 平易近人 百里奚出身贫寒,历经坎坷,深知百姓的疾苦。因此,位居高官后,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在秦主政期间,事事处处为百姓着想。《资治通鉴》说百里奚:“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意思就是说,百里奚作为国家首辅大臣,下乡劳累不坐车,盛夏酷暑不打伞,和百姓一起晒太阳。在国中视察工作,不带随从,不搞前呼后拥,不用武士手持干戈进行护卫。百里奚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清廉勤政的行动,赢得了秦国老百姓对他的信任和爱戴,大臣们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和看齐。百姓和他心心相连,臣民一体,国势日渐强盛。故韩非子对他十分推崇,称赞他“其为臣也,皆夙兴夜寐,卑身贱体,竦心自意”。
相堂认妻 品德高尚 百里奚出身贫穷,但妻子杜氏深明大义,十分相信他的才能,积极鼓励和支持他外出求仕。临行时,杜氏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炖上,没有柴火,就劈了门闩炖鸡为他饯行。但百里奚早期命运多舛,四处漂泊,渐渐地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百里奚的妻子杜氏带着儿子四处逃难。在秦国主政后,百里奚的妻子杜氏也流落到了秦国,儿子孟明视听人说国君用五张羊皮换回一个叫百里奚的人做相国,便对母亲说知此事。杜氏心想:这个百里奚是不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决心探个明白,便想尽办法到相国府当了一名洗衣服的仆人。有一次,百里奚在相府宴请宾客,杜氏借机给相国唱个小曲,她唱道:“ 百里奚 ,五羊皮!可记得---熬白菜,煮小米,灶下没柴火,劈了门闩炖母鸡?今天富贵了,扔下儿子忘了妻!”反复吟唱,呜咽悲切。百里奚听到后,止不住泪流满面,踉踉跄跄跑下堂仔细一看,原来唱小曲的洗衣仆竟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相堂之上相认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秦国人知道这件事后,很为百里奚的品德所感动。秦穆公还派人送来了许多财宝,以示祝贺。从此,百里奚位高不忘旧情,相堂认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2、智士能臣 千古奇人 范蠡
(1)简历 :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具有传奇的人生,他生于贫寒之家,从小睿智聪明,年青时,已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但在等级森严、贵族专权的楚国,范蠡却不为当权者所重。后在文种的推荐下来到越国,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与文种制定了兴越灭吴的方略,并经过二十年的能力,终于灭掉吴国,成就了越王霸业。然而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却急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而去。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努力农耕,兼营副业并经商,积累数千万家产。他的贤能受到了齐人的赏识,被齐王拜为相国。三年后再次急流勇退,散尽家财而去。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操“计然”之术进行经商,遂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此,范蠡被后世尊称为文财神和商业的鼻祖。“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军事谋略家排名第二,第一是号称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事鼻祖姜子牙,第四是号称羽扇纶巾、智多星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2)、官德文化典型事例
忠以为国 一是以德治政,忠心耿耿,为越国兴国安邦而殚精竭虑。陪伴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卧薪尝胆。制定实施兴越灭吴九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并亲自跋山涉水寻遍越国,发现德才美貌兼具的西施,实施“美人计”,里应外合兴越灭吴。二是不为吴国高官厚禄所动,矢志忠于越国。在陪伴越王勾践吴国为奴期间,为能保住勾践的性命,使其顺利返越,范蠡费了不少心机,受尽屈辱,经受了功名利禄的考验。吴王夫差得知范蠡的才能时,劝他为吴所用,而他毫不动心。李斯赞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淡泊名利  不慕权贵,第一次吴国灭亡,举国欢庆之际,辞去相国、上将军的高官,急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而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第二次是乘舟浮海至齐国,耕于海畔时,齐国闻其贤,拜为相。但未及范蠡又以“久受尊名不祥”为由,复归相印,辗转流陶经商,自谓陶朱公。苏轼赞曰:“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三散家财 范蠡经商致富有术,被后人尊为财神和商业鼻祖,但不贪恋钱财,视金钱如粪土,三次散尽家财。第一次是隐名埋姓,离开越国,乘船飘海到了齐国,自称 “鸱(chi)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积累财产达几十万。后离开齐国时,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第二次是定居于陶,改名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巨万,后又散尽家财。第三次是范蠡晚年从事水产养殖,著有《养鱼经》,书中介绍了 繁殖鲤鱼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晚年再次散尽家财。
3 依法赏罚  天下无冤的西汉法学家张释之
(1)简介: 张释之,字季,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东)人,西汉法学家、法官。曾仕任汉文帝、景帝二朝,丽人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张释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被正式立传的最高司法长官,他把公正执法这一原则实践得光彩夺目,有效地维护了西汉的政权稳固。
(2)、官德文化典型事例
刚正不阿 不畏权贵  张释之任公车令时,掌管宫门事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楫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还不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他们,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了特赦令,太子、梁王才进入宫中。太子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执法公允 正直为民  冲撞皇帝车驾案:张释之任廷尉时,一天,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动了文帝车驾的御马,文帝险些从车上摔下来,就十分恼火,命人拘捕了这个人,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讯后依律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并上奏朝廷。
   汉文帝得知判决结果后很生气,认为判得过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当共同遵守的,不应有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惶恐不安!”文帝想了很久后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盗窃高祖庙玉环案: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守卫的卫士抓获,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斩首。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力争,说:“依照法律,斩首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  土,又该如何处罚?”最后,文帝和薄太后商议了很长时间,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反映了张释之公正执法,规范有序的执法原则和其“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同也”的法制理念,形成了他以法律为准绳的信念和不阿贵、不凌弱的执法精神,正是他独特价值的体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就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4、慈政爱民的“召父、杜母”
   (1)召信臣 :字翁卿,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人,历任谷阳、上蔡长,零陵、南阳太守,后被征为少尉,位列九卿之一,是西汉声明卓著的名臣之一。
召信臣的官德文化典型事例 :兴修水利,务实为民 召信臣任南阳太守后,提出“务必使民富之”的指导思想,为民兴利除弊,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他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在辖区内主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先后在湍河、白河上主持六门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邓州、镇平、新野等地万亩良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连年丰收,百姓富足,民怀感激,呼为“召父”。
(2)杜诗,字君公,东汉河南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光武帝刘秀时,历任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和南阳太守等职,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名臣之一。
杜诗的官德文化典型事例:不畏强权,造福为民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杜诗担任朝廷的侍御史一职。当时,天下初定,社会秩序还不规范。有一位名叫萧广的将军领兵驻扎在洛阳城,自恃战功,目无法纪,并纵容部署欺压百姓,为所欲为。杜诗先劝说萧广约束士兵,终止暴行。但萧广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杜诗立即采取措施,令手下将萧广斩首,然后,才上报朝廷,得到了光武帝的肯定和赏赐。在南阳任太守时,不顾朝廷重臣的阻挠干预,大刀阔斧的严惩一批罪大恶极的豪强富户,使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杜诗还总结了南阳人民的冶铁经验,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鼓风,提高了生产效率,制造更多的优良生产工具,,进一步推动了南阳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百姓逐步富裕起来,南阳百姓就将他和西汉的南阳贤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尊称为“杜母”,并编了一首歌谣:“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天下百姓都将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亲切地称为“地方官”。
5、 崇德耻禄 才高过人的科圣 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郭沫若先生称赞“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张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不畏强权、务实为民的政治家。他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常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齿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为此,他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安帝慕名求贤,派了公车特征张衡,授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不仅潜心研究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而且针对当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自王侯以下莫不奢侈的风气,多次向顺帝进谏。后来调任侍中,顺帝视之为贤臣良才,经常与他探讨政事。宦官惧怕他反映实情,有害于己,就一齐向皇上说他的坏话,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因张衡一身正气,他们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
   永和初年,张衡出任河间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枉法恣肆,河间又多豪门贵族,这些贵族豪门又相互勾结,图谋不轨。一时地方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土豪劣绅巧取豪夺,盗贼百日打劫,民怨沸腾。张衡一到任,首先着手治理当时的社会环境,树立起朝廷威严,整顿法令制度。他派了许多得力的助手,明察暗访,将所有坏人及其劣迹一一记录在案,然后定下日子,统一行动,将所有坏人抓起来,关进监狱。使那些奸党歹徒措手不及,从上到下顿时规规矩矩,再也不敢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了。河间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从此,河间地区市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和平盛世的景象。
6、悬壶济世 坐堂行医的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世界医学史伟人。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
   张仲景自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终成一代名医。后被举孝廉,任长沙太守。当时,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许多贫苦百姓都慕名前来求治,张仲景在公务之余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每日,衙门外候诊的患者都拥挤不堪。张仲景见此情景,毅然决定打破官府的禁忌,在大堂之上为百姓诊治。府门一开,众多形容枯槁、面色憔悴的患病百姓纷纷涌入大堂,张仲景为其逐一问诊开方。随后,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仔细为患者诊治,受到百姓的广泛拥戴,留下了“坐堂行医”这一千古佳话。从此以后,中医为患者看病便有了“坐堂”一说,而且许多中药铺也取名为“某某堂”,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疗君亲,下救黎庶,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7、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集大成者诸葛亮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公正的化身、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国人世世代代尊崇敬仰。
      忠诚的楷模 一是佐先主忠诚不二。  二是辅后主专权不越位。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平正义的化身
  ( 1)、举贤任能:诸葛亮说:“治国犹若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治身,举贤求安”。亲书《与杜微书》和《答杜微书》。大胆破格提拔了蒋琬、李绍、马勋、宗预、秦宓、杜威、俊彦、费祎、董允、郭攸之等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在选拔人才的同时,诸葛亮还做到了“用人唯贤”不避仇。比如黄权。
(2)、严于律己:建兴五年(227年)义子驸马都尉诸葛乔负责押送粮草累死在前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建兴六年(227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挥泪斩马谡,要求将自己贬官三级,以示惩罚。
  (3)、赏罚分明:制定了《蜀科》法典,作为管理益州的法律依据。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
勤政的榜样
   (1)、安民为本:诸葛亮十分重视水利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事,解决民生问题。
    ( 2)、事必躬亲: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宇之大权”,他遵照白帝城托孤,全力辅佐后主。 诸葛亮事必躬亲,大小事务一一过问,凡是将士杖责二十军棍的,都要经过他的亲自审查批准,足见其繁忙和辛劳。
  ( 3)、南征北伐:章武三年(223),亲自挂帅,南征高定、雍闿、朱褒,用攻心术“七纵七擒”孟获,终于平定了西南叛乱,稳定了后方,同时也使蜀汉国力大增。他亲自率军进行五次北伐强大的曹魏。北伐期间,诸葛亮每次都是率军亲征,运筹帷幄在第一线,直接威胁着曹魏,使曹魏“畏蜀如虎”。
    廉洁的典范
     (1)、教育子女俭以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要求和教育子女们要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诫外甥书》中,他又要求子女,应该“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把简朴节俭作为道德修养最高标准,只有这样,今后才会有所作为。
     (2)、实行节俭:在廉洁方面,诸葛亮还号召将士节俭备荒,充实军资。他认为:“粮谷,军之最要”。他号召大家不但要勤于农田躬耕,还要以身作则的节约粮食,丰收年不奢侈,灾荒年有粮食。
     ( 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主动公开接受监督的官员: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下了《自表后主》文书,这是他最后向后主刘禅表忠心作的思想汇报。文章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的忠诚、正直、勤政、廉洁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从诸葛亮身上,体现出古代官德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在每一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集大成者。
8为政清廉,忧国忧民的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担任右司谏,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祐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为政清廉 范仲淹一生从政四十年,历尽沉浮,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刚直不阿。为了推行为民新政,他曾针对时弊提出著名的新政纲领,他亲自选拔一批政治清廉的官员巡视全国,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报告,就把贪官从花名册上勾掉。有人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在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范仲淹治家很严,平日里若没有宾客登门,家人吃饭,他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范仲淹到了晚年,他的儿子准备为他“治第”(建大宅院),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做“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他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他谆谆告诫家人要节俭,并在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唯能忍穷,故得免祸。”范仲淹清心寡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时,有人曾问他对朝廷有何请求,他摇头表示:“无所请!”他清贫一生,临终连办丧事的钱的都没有,死后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也找不出来他用自己的清廉行动,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胸怀天下 忧国忧民 范仲淹为官三十余年,始终胸怀天下,不图个人安乐。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江淮灾情严重,路人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到江淮后,令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给皇帝及大臣们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百姓。范仲淹一生节俭,乐善好施,常常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贫穷的读书人,而他几个儿子只有一件体面的衣服,出门必须换着穿。庆历年间, 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花洲书院,千古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写于书院内的春风堂。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后,几经贬谪。依旧正道直行,百折不挠,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他谪贬睦州(今浙江桐庐一带)为官时,倡导修建“严子陵祠”,倡扬严子陵不事权贵、志行高远的精神。他赴苏州任职时,自己出资买下南园这块地方,创办苏州郡学,为国育才。即使在延州戍边,抵御西夏的军务繁忙之际,看到边疆无游览之地,也要挤出时间,令人凿出花香鸟语的柳湖。总之,范仲淹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都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惠及百姓的好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主张,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关键性和永恒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做官如何做好官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官者廉政、勤政问题,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经典概述。   
(二)南阳地方文化中的官德文化
1、南阳传统汉剧《百里奚认妻》、大调曲《长沙太守行医》、河南坠子《羊续悬鱼》等戏剧、曲艺作品。
羊续悬鱼
   “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羊续悬鱼就是一个廉洁自律的故事。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今山东邹城市人,为官清廉奉法。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本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
2、内乡县衙官德楹联
   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各个主要建筑物前,都悬挂有一副楹联,这些楹联意境深远,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展现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三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官德”名联,源自内乡县衙三省堂,系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此联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意义重大而深远。
3、南阳武侯祠匾额楹联中的南阳官德文化
   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时期,至唐代已相当有名。唐宋以来,文人雅士、朝野名流,于瞻仰武侯神像之后,纷纷敬献匾额、楹联,尤其明清两代,达到了有梁皆匾,有柱皆联的效果,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匾额楹联以其文辞优美、书法隽永、寓意深邃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不断传诵和瞻仰,成为南阳武侯祠和南阳文化的瑰宝。
   南阳武侯祠的匾额楹联集褒扬、评议、抒情、题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武侯祠文化内涵。尤其是武侯祠的一些匾额楹联,寓意深刻,体现了深刻的官德文化思想。 特别是这种楹联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南阳的官德文化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如清代五任南阳知府顾嘉蘅为平息当时的宛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而撰写了武侯祠大殿檐柱悬挂的著名楹联“心在朝廷”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比辩襄阳南阳”。作者顾嘉蘅曾五任南阳知府,基于南阳襄阳两地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认为诸葛亮辅佐蜀汉政权无论刘备和刘禅都能够忠心耿耿,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南阳和襄阳何必因为诸葛亮躬耕地而狭隘地争论不休呢?1958年9月28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武侯祠时,妙改此联,1986年4月25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又亲书此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如果说顾嘉蘅对联,充满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的话,那么胡耀邦总书记妙改的对联,则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政治家的博大宽广的胸怀,体现出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全党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南阳武侯祠匾额楹联不断丰富扩大武侯祠的官德文化内涵,使南阳武侯祠日益成为南阳的一座文化知识宝库和接受官德文化教育的殿堂。
   南阳武侯祠石刻诸葛亮《兵要》,由著名书画家王乃壮撰:“人之忠者,犹鱼之有源,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扬名。”2014年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教育中办秘书要对党忠诚。
三、南阳优秀官德文化的教育和启示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南阳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从中吸取精华和营养。尤其南阳古代优秀的官德文化,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等方面都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中,范蠡、诸葛亮、范仲淹等人为官从政过程中体现的忠以为国及召信臣、杜诗、张仲景为民造福的官德文化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忠诚党的事业、务实为民的思想是一致的。全心全意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认真学习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加强官德修养,能够端正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用权理念和品行操守,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准则,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绝对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期旗帜鲜明。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判断形势、认识问题、指导工作,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言谣言所惑。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指示要求,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各项规定,以转变作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永远做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者、推动者和维护者。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中体现的不畏权贵、正直坦荡的品格 ,为我们今天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领导干部的正派形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四正”,即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心正就是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表里如一、襟怀宽广、能帮人也能容人,而不是心胸狭窄、心术不正。心正的最高境界是平等待人,对上不卑不亢、对下不耍官腔,对上不曲意逢迎、对下不板着面孔,不耍小聪明、不耍小手腕,不打击别人、不抬高自己。身正,就是从我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能够始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能够为人师表。言正,就是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不说大话、假话、套话、违心话,就是敢讲话但不乱讲话。行正,就是行得正、做得端,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不做阳奉阴违之人、嫉贤妒能之人、偷懒耍滑之人和自私自利之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这“四正”、拥有一身正气,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才能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严以用权,真正让权力为人民服务。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被尊为“父母官”的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和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等,无不是勤政为民的典范。在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中也涌现出大量的勤政为民的好榜样,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以及孔繁森、牛玉儒等等。我们共产党人讲勤政为民,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勤奋学习,二是勤奋工作。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和强化官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领导工作必须的各种知识书籍以及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学习。通过对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握好工作方向;通过对经济、科技、法律、哲学、历史、文学等各领域的涉猎,登高望远,洞察规律;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丰厚思想底蕴,切实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战略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协调利益关系能力和务实创新能力。勤奋工作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忠实地做人民公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善谋福祉,用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真正从人民的愿望出发提出发展目标、制定发展举措、实施发展项目,真正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实在在干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中,范仲淹忧乐天下的廉政之风、诸葛亮的严以律己等,无不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出台“八项规定”,为广大干部做出表率,也为各地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锤炼优良作风,砥砺高尚情操,弘扬浩然正气,切实做到廉洁从政、执政为民。领导干部只有把清正廉洁作为第一操守,洁身自好,严以律己,做品行高洁的人,做克己奉公的官,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敬仰事业,敬畏权力,敬重人民,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以勤政造福于民,以廉政取信于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南阳实际,认真学习南阳古代优秀的官德文化,对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三严三实”简洁凝练、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反映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世界观和方向论的有机统一、内在规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以修身,严在理想信念。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对党员干部来说,修身做人就是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做社会先进分子。严以修身的关键是加强道德修养,坚理想信念。严以用权,严在规范规矩。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赋予我们一定的权力,是一种信任、一种重托。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严以用权的要害是坚持权力属于人民,用权造福人民。党员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讲原则、守底线,不为私利所困,不为私情所惑,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严以律己,严在慎欲慎行。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时刻往往就几步,放松自律,一时糊涂,就会铸成大错。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时刻记住“头上三尺有神灵”,头上有天,天上有眼;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做到遵纪守法,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实在思想路线。谋事要实的根本是从实际出发,与百姓利益高度契合。党员干部要严谨科学决策,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而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搞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做人要实,实在道德品行。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做人要实的本质是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所谓“忠诚老实”,就是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同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以行动验证表态、用实践兑现承诺。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要完成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难得的发展机遇,更需要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加强官德修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知行合一,提升能力。“知”就是学习和思考,“行”就是把思考的结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实施。
   199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所著的《不战而胜》一书提出:“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因此,要注重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去吸取营养,积极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官德文化。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领导干部学国学,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进一步加强官德文化修养,提升干部素质。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学习南阳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努力做到知和行有机地结合,完美地统一。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领导能力。
(二)注重修养,以德服人。政治素养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道德素养对领导干部自身而言,既是个人进步发展的基础,又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作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官德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挑选官员的重要标准。古代的君王和政治家认为,一位优秀的官员,不仅要有才能,还应为人正直,道德高尚,唯有如此,才能治国、安民、平天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注重修养,以德为先一直是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准则。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原则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繁荣,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星火相传、繁荣昌盛。”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严以修身,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明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引导周围民众,让人信服,形成感召力、影响力、信服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三)执政为民,造福一方。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南阳官德文化中西汉太守召信臣、东汉太守杜诗务实为民的官德事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指出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那样,执政为民,造福一方。
(四)务实重干,敢于担当
   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务实重干,敢于担当的精神,勇于担当是一种精神,乐于担当是一种态度,而善于担当是一种能力。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古代优秀官德文化,向焦裕禄等先进典型看齐,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进取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之中,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展。
(五)廉洁自律,克己制欲
  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诸葛亮、范仲淹等官德官吏的优秀官德文化,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戒、心中有民”。学习古代儒家的慎独思想,既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要有高远的思想境界,努力做到慎欲、慎微、慎权、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1、慎欲。欲望过渡成贪婪,若想抑制贪欲,尚需“欲而不贪”“以义制利”。2慎微。注意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常怀慎微之心,确保纯洁之身,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3、慎权。官员应当明白,官权为民所授,不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更不能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4、慎嗜好。不良嗜好会影响个人前程,还会影响国计民生,必须加以克服。5、慎言行。官员代表政府,深受百姓关注,必须谨言慎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切忌夸夸其谈,轻易许愿。6、慎始终。仕途之始终,犹似帆船远航的起点和终点,容不得丝毫松懈。最终留名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取决于综合素养,更在于长久坚守。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良知,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它要求领导干部不仅在公众监督下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在监督缺失,面对自我时,仍能始终如一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南阳武侯祠馆长、研究员:柳玉东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