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南水北调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南水北调精神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一座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碑

浏览量:952 时间: 2018-10-25

[“河南省中共党史界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一座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碑
 
吕德民  刘平家
 
    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全线通水,向京津和华北大地源源不断输送清洌甘甜的生命之水。回望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重大战略工程的漫漫路径和辉煌成就,它所展现出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特质与丰富内涵,将高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永载于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史册。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着鲜明的群众路线主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该项工程从1958年9月1日开始动工到建成通水,建设周期长达56年时间。目前,丹江口水库大坝高达176.6米,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339.1亿立方米。全长1432公里的中线干渠,从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一路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年均向京津和华北地区供水95亿吨,供水区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建设,饱含着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1952年10月30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以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提出了南水北调构想:“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南水北调这一宏伟蓝图由此诞生。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文,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此后50多年间,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到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几代党中央领导同志,或决策、讲话、批示,或座谈、调研、考察,在许多时间、许多地点、许多方面用各种方式充分表达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热忱关心、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心系中线工程,数次听取汇报。2014年12月12日,他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中线工程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在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河南、湖北省各级领导干部,以满足人民期盼为己任,严密组织,呕心沥血,倾力奉献。豫鄂两省亿万人民意气风发,战天斗地,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谱写了沧桑巨变、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创造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不朽业绩。一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创业奋斗史,高奏出一曲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激昂凯歌,建树起一座和平年代党爱人民、人民向党的不朽丰碑。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路线内涵
    综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始终蕴含着丰富的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党的群众路线特质。
    (一)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目的是为了解除北方群众缺水之忧
    由于地理、自然等因素,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愈来愈匮乏。统计表明,国际上严重缺水警戒线为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而北京仅为285立方米,天津165立方米,河北304立方米,山东394立方米,河南471立方米。目前北京市区因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已达1米,天津已沉降2.6米,我国北部一些省区市因缺水年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京津、华北地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水资源、改变缺水状况,未来困难局面不堪设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之后,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及一系列问题,使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同时,还可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效解决北方地下水的水质下降问题,有效回补北方地下水。这是党和政府为彻底解决华北地区一亿多人民群众生活用水、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惠民决策。
    (二)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支撑是相信和依靠群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旷世宏伟工程,它的顺利建成得益于最大限度地集民智、聚民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相信并紧紧依靠群众,中线工程建设得以提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江口水库修建前期的10年中,豫鄂两省特别是南阳地区持续广泛动员民工参战,最多时每天出动10多万人。广大民工在施工条件十分简陋艰苦的情况下,顽强奋战,各类革新成果层出不穷,仅研制和改造的推土车就多达5800多辆,式样有30多种。此项技术革新使土石方施工实现了“车子化”,大大节省了人力,加快了施工进度。
    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中线工程建设得以提效。从1968年至1976年,施工时间长达8年之久的陶岔渠首工程,所挖土石方达3470多万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的两倍之多。为解决超常大量的出土、运土这一难题,引丹灌渠建设者们群策群力,先后研制出“土爬坡器”、“机械爬坡器”及“高级爬坡器”,成功实现了向几十米高的渠顶运土;发明出“踏板飞车”技术,顺利解决了空车下坡的难题,使工程建设效率成倍提高。
充分相信并紧紧依靠群众,中线工程建设得以提质。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由中原大地蜿蜒至京津地区,途中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穿越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9条。为了顺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流输水,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群策群力,不断破解各种技术难题。穿黄隧道是中线工程中规模大、难题多的关键建筑物,主河槽下面隧洞长3.45公里,深埋30米,计划工期51个月,静态投资30.2亿元。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国内众多水利专家经多年勘测、设计、论证、比选,本着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发生矛盾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最终采用盾构法施工穿黄隧道方案,使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了切实保障。
    (三)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学决策从群众中来
    几十年来,中线工程大到丹江口水库兴建、总干渠开挖,小到每座桥梁、每条隧道的修建,大小决策不计其数。在每项决策过程中,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水利专家无不广泛深入群众,反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使各项决策代表人民利益。以制定中线工程总体规划为例,从1952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持续不断对中线工程进行勘探、测量、规划、设计,1987年提出了初步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了可研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批了环评报告,1995—1998年,国家水利部和计委分别通过了论证审查,新世纪初长江委再次广泛征求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由于各项决策尊重人民意愿,符合人民要求,也就使中线工程建设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四)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群众中去完善落实决策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党和政府通过“到群众中去”这一实践环节,组织动员群众实施正确决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群众意愿,汲取经验教训,修订完善决策,从而使群众路线得到充分贯彻。
    移民工作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实施过程前后经历两大阶段。一期移民从1959年到1976年的18年间,先后进行了四批,南阳地区的淅川县共有20.2万人搬离家园。先期移民放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安定家园,背井离乡,痛别故土,或者西出青海支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或者南下湖北钟祥大柴湖,在一片芦苇森森的无人区里搭棚度日;或者沿江后靠,经年水进人退,沦为游民,几难维持生计。先期移民工作留下了沉痛教训。这既有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缺乏工作经验的主观原因。有鉴于此,新世纪二期移民过程中,党和政府认真听取群众呼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政策,做到一举圆满成功。2008年11月南阳市开始启动移民工作试点,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步推进,到2009年8月如期完成了1.1万人的迁安试点任务。2009年10月到2011年11月,共有15.4万淅川库区移民分两批顺利迁安到河南省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达到不漏一人、不亡一人,确保了移民群众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大搬迁期间,南阳市先后投入搬迁服务人员16万人次,派出万名党员干部常年奋战在乡村,有12名党员干部累倒长眠于移民工作一线,圆满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负责同志称赞说:“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彰显着宝贵的群众路线价值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为民、利民、富民和爱民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教育示范等方面的群众路线价值将愈来愈彰显出来,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一)具有无比深远的政治意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不惜抛颅洒血,英勇奋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忠实实践自己的宗旨,始终不渝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不懈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享誉中外,让我们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界诠释了自己的宗旨,也更加坚定了13亿中国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贯彻群众路线。惟此,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延续千秋万代。
    (二)具有非常巨大的经济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持续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人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宏伟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门峡、红旗渠、三峡工程等。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已经和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着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是一项优良的经济工程,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高达1367亿元,这其中的40%将转化为消费资金,这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中线工程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将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有效提升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实力。
    (三)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意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事业。中线工程将数十万移民迁安到居住和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将大大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中线工程建成后,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居民优质饮用水能够得到保证,一些城市干旱年份将不再出现水荒现象。对于700万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它含有有害物质的深层地下水的沿线农民来说,必将从根本上改善饮水质量。中线工程又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工程。工程沿线受水区年均缺水在60亿立方米以上,一期尤其是二期工程建成后,受水区的缺水问题可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有效提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主汛期防洪库容增大三分之一,解除了江汉平原的一大心腹之患。
    (四)具有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既有自然凝炼,也有人类创造。就人类遗迹而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万里长城以其磅礴气势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文明灿烂的象征。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已在华夏大地静静流淌两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曾经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旷世工程的问世,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中国的河流文化内涵,越来越呈现出卓越的文化价值,成为历史文化积淀工程而为后人所景仰。
    (五)具有极其生动的教育意义。56个春秋,一条千里银河平地而起,党的群众路线相伴而生。伟大的中线工程建设实践,铸就了伟大的中线工程精神,它集中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意识,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顽强斗志,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的高尚风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无私情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精神既是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鲜活典型,更是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生动教材。它以翔实的史料、明晰的哲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个政党、一级组织,只有心里装着人民,人民才能打心眼里爱戴我们;只有为人民多办实事,人民才能支持我们;只有与人民心连心,人民才能与我们同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不渝地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持之以恒地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整风精神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样才能以正党风,以得民心,党才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才能不断增强执政能力,不断赢得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作者简介:
吕德民,男,汉族,中共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电话:(0377)62298558
刘平家,男,汉族,中共南阳市宛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秘书,电话:(0377)63636428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账号